在明朝中后期,倭寇在沿海肆虐,常常派遣小股部队入侵各村。倭寇善于利用当地的向导,层层布置兵力,并采用佯攻、操控难民跟随队伍等策略,迷惑官军。最初冠达配资,官军在与倭寇作战时,几乎每一场战斗都被击败。官军溃败后常常四散逃命,很多人被踩踏或推入水中致死。甚至有一次,总督胡宗宪在败退时也差点被推入水中,几乎溺水身亡。
然而,这种局面在戚继光的戚家军成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自1559年起,戚家军屡次成功攻坚、解围、迎战并追击倭寇,击败了侵扰的倭寇,并且从未被敌人击溃。戚家军英勇善战,名声远扬。那么,戚家军屡战屡胜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戚家军强大的基础,缺一不可。
有学者认为,戚继光成功地训练军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他非常注重挑选士兵,认为“最忌用城市里油滑的市井之人”,而应选择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村人。因为城市人往往军纪松散,容易滥杀无辜,遇到战斗时可能畏惧逃跑,而乡野之人更加坚韧。戚继光要求士兵具备四项标准:体格健壮、武艺精湛、聪明机警、力大如牛。此外,他还设有“三不用”原则——不使用城市居民、不使用曾经在敌军中失败过的人、不使用那些服从官府的人。
展开剩余72%为了征募兵员,戚继光特意前往义乌。义乌的民众在与邻近的永康矿夫发生过激烈的械斗,戚继光便从这里招募士兵,很快便有大量民众报名参军。其中,有一位名叫王如龙的矿工首领,带领着子弟加入戚家军,并最终成为戚家军的中坚力量之一,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训练方面,戚继光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训练计划。他首先要求士兵认识到,他们从百姓中来,必须为百姓解困。戚继光曾告诉士兵们:“你们从军,是为了报效国家,消灭贼寇,而贼寇正是百姓的祸害,百姓岂不是希望你们去杀敌?”此外,他对军纪也十分严格,奖罚分明。戚继光曾以身作则,当自己的亲舅舅不服从调遣时,他公开责罚了舅舅,并在晚上以外甥的身份向舅舅道歉,最终赢得了部队的尊重。
此外,戚继光还特别注重军官的领导能力,他要求所有军官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并且与士兵同甘共苦。戚继光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注重武艺的将领,他经常和士兵一起训练,并且亲自向他们传授战斗技巧。他曾告诉士兵:“武艺高强,才能在战斗中立功,如果不练武艺,那就是不珍惜生命。”
为了应对倭寇的战术,戚继光结合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发明了“鸳鸯阵”战法,并结合弓箭手、火枪手和火箭手等兵种,组成了强大的步兵阵型。经过两个月的严格训练,戚家军的士兵无论面对多少敌人,都能一当百。
除了强大的训练和纪律,戚家军屡战屡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每次战斗前,戚继光要求侦察兵每两小时汇报一次敌情,确保自己对敌军的动向了如指掌。他甚至用泥土做成的地形模型来模拟敌军进攻的路线。此外,戚继光还非常注重时间的把握,他在部队中准备了每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表,并用一串740颗珠子的念珠来计算时间,以此来精确掌握战斗的节奏。
例如,1561年春夏,倭寇大举进攻浙江沿海,派遣了数百艘楼船,兵力达到一万多人,企图直攻台州。戚继光察觉到倭寇的战略意图后,迅速调整部署,他先在台州布置了兵力,然后亲自带领大军赶往宁海迎战。当倭寇认为他们占据了优势,派兵直攻台州时,戚继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一步赶到台州,成功将倭寇击败,并将敌人追出40里之远,俘获了几百人,其余倭寇则全被淹死在江中。此次战斗也成功解救了5000多名被掳的百姓。
除了戚继光的个人才能外,戚家军的成功还离不开两位重要官员的支持——谭纶和张居正。谭纶长期在东南沿海任职,支持并大力推行戚继光的募兵和训练计划。正是由于谭纶的支持,戚继光才能得到充足的军需和装备。此外,戚继光的任命也得到了谭纶的推荐。而张居正则是戚继光在朝廷中的强大后盾,尤其是在谭纶去世后,张居正继续全力支持戚继光,确保了戚家军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这种顺利的局面在张居正去世后发生了变化。一些官员开始攻击戚继光,指控他是张居正的党羽,最终导致戚继光被革职,晚年生活陷入困境。尽管戚继光一生英勇,却在晚年孤独、贫病交迫中去世,成为了历史的悲剧人物。
总的来说冠达配资,戚家军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效的训练,更离不开他对部队的严格管理和高度的战术洞察力。通过与民众的深厚联系、与关键官员的支持合作,戚家军最终成为了明朝海防的重要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