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住一位烈士辉煌优配,就是铭刻一段国家的记忆;唤醒一个名字,就是点燃一代人的精神火炬。
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与此同时,退役军人事务部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身份鉴定工作再次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第七批、2021年第八批归国的8位烈士身份已确认,他们是钱坤华、钟登华、侯运恩、陈文元、朱德申、杨忠贵、丁仍江、姚维新。让烈士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既是党和国家对历史的郑重担当,也是新时代双拥工作制度化推进的时代印记。
自红军时期形成“军民一家亲”的革命传统,至抗战后期前所未有的双拥热潮;从新中国初期双拥制度的确立,到如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军政协调机制的完善,双拥精神在一次次伟大斗争中淬炼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拥工作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退役军人事务部的设立,使双拥制度真正实现体系化推进:中央有部署,军队有配合,地方有落实,基层有行动。协调机制日益健全辉煌优配,政策体系持续织密。新时代的双拥工作,既贯穿于为军人保“后路”、安“后院”、托“后代”的制度安排中,也体现在为退役老兵送温暖,为青年退役军人提供教育托底、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具体行动中,更凝聚在对英烈“回家”的执念里。
自2014年以来,国家以最高礼仪迎回12批共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协调各地持续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信息摸排和DNA样本采集工作,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依托自主技术建设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精确匹配。截至目前,已有36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75年前的历史“绝决”一次次迎来时代“回响”。时代巨变,技术叠进,但党和国家始终坚守的,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和价值信仰。
1011位烈士“归队”的背后,不是简单“接运”,而是12次庄严的国家仪式,是民族精神的12次庄重兑现。从外交斡旋到遗骸接收,从样本采集到技术攻坚,从制度统筹到基层落实,每一环节都凝结着国家意志。这绝非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一项系统、庄重且持久的国家行动辉煌优配,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沉潜。
跨越时空,国界与地域的“认亲”,印证了双拥的本质,不止于“军爱民、民拥军”,更是勿忘历史的集体共识,是中国社会自上而下最深层的血脉联系。让烈士“归队”的背后,是英烈亲属抚恤优待政策的落地见效,是对烈士荣誉的制度性守护,体现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温度与厚度。这种制度化、常态化、法治化的行动,承载着对英烈亲属的关爱,延续着民族的记忆,更是亿万人民心中最本真的情感认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记住英雄,是我们应对当前世界不确定性的精神定力;告慰忠魂,是我们在未来风雨之中不迷失方向的民族担当。这,正是新时代双拥精神的内核所在。
来源:中国双拥辉煌优配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